兒歌的表現形式() 黃瑞田

本文刊登於2020818日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404193

 /tmp/phpk8o3wg  

五、連鎖調。連鎖調,又稱連珠體兒歌,是傳統兒歌形式的一種,以「頂針」的修辭手法連結全歌,也就是以前句的結尾詞語作為後句的開頭,或是前後句隨韻粘合,逐句相連,易唱易記,深受幼兒喜愛,對培養幼兒的語言和思維思維能力十分有幫助。上述的「頂針連環問答」,其實就是連鎖調。例如傳統兒歌〈五指歌〉:

 

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沒打到,見到小松鼠。

松鼠有幾隻?讓我數一數。

文章標籤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mp/phpm6sdXL   

兒歌的表現形式() 黃瑞田

 

2020817

登表於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upload/20200817-011.pdf

 

4.數字計算的兒歌。例如依據中國四川傳統兒歌《數蛤蟆》改編的《一隻青蛙一張嘴》,可以從一隻青蛙往上數,沒有限制,不過,青蛙跳水的「撲通」聲,要隨著數量增加而跟著增加,如果數到十隻青蛙,就要「撲通」十次:

一隻青蛙一張嘴,兩個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
兩隻青蛙兩張嘴,四個眼睛八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歌的表現形式() 黃瑞田

2020816刊登於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403658

 

/tmp/phpG6hwOy   

 

從上一節兒歌的分類來觀察,無論是起源、年代、作者或兒童年齡階段,都與兒歌的藝術品質無關,因此,有關兒歌的分類,研究者多以表現的形式來分類,約略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搖籃曲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還俗   黃瑞田

發表於2020834日更生日報副刊

 

83日更生副刊連結: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contents_page/0001399495

84日更生副刊連結: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99825

 

     下午三點過後,鬧鐘「鈴鈴鈴」響起,正在摺疊衣服的錢秀蓮,按下鬧鐘鈴聲停止鍵之後,就輕聲呼叫睡在床上的兩個孫子:「小寶貝,起床囉,再睡下去,晚上會睡不著。」

     錢秀蓮抱起二歲的小孫子阿仁,免得他迷迷糊糊醒來摔下床;四歲的大孫子阿亮一醒過來,就自己輕鬆的滑下床,跑到客廳玩他的樂高積木。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訪鎮西堡神木群   黃瑞田

        20200826刊登於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406780

 

新竹縣尖石鄉內山的「鎮西堡」(Cinsbu,不是軍事堡壘,也不是古堡,在泰雅語它是「清晨第一道曙光照射的地方」。

鎮西堡擁有五十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分布了許多巨大的檜木、扁柏、香杉、吉野杉等巨木,其中的檜木林是冰河時期遺留下的孓遺植物,有許多樹齡二千五百年以上,樹高超過三十五公尺,日治時期,日本林政單位曾經要來開採,泰雅部落居民強力反對,頭目哈卡吾就進入森林搭獵寮長期守護,餐風宿雨,一晃十年過去了,有一天,他被發現不明原因死亡,族人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紮營旁邊的神木命名為「哈卡吾神木」。

二次大戰之後,國民黨政府接收了日本政府的伐木設備,繼續在各地入山開採珍貴的檜木。一九八六年,林務局計畫進入鎮西堡砍伐老樹,新光及鎮西堡部落族人聚集,攜械前往林務局秀巒工作站強力抗議,嗆聲「砍一棵樹、償一條命」,林務局怕事情鬧大,才撤回伐木計畫,鎮西堡神木群因此得以保存至今。

神木群有編號或命名的神木有二十三株,其中的亞當、夏娃、國王等樹型特殊的巨樹,是登山客探訪的指標。由於路途遙遠,單趟長達四點五公里,步道狹小崎嶇難行,必須先爬上半山腰,後下溪谷,再爬上山腰,再下溪谷,如此五上五下,才能到達國王神木。有人說,鎮西堡的神木群吸引許多不曾來過的登山客,但大部分來過的登山客卻說這輩子不會再來鎮西堡。

原住民導遊大熊在早餐時做行前景點介紹及說明注意事項,然後問大家:「不想走的舉手。」有將近一半的人舉了手,他又說:「不想走的人也要一起搭車出門,留在停車場幫忙看守車輛,五個小時後再見!」

正式上路後,停車場只剩司機。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歌的創作技巧   黃瑞田

2020年6月13、14日刊登於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83885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84128

 

兒歌是幼兒最早接觸、最喜愛、最容易接受的兒童文學樣式,它的資源非常豐富,從時間上來講,追本溯源,它在中國的帝堯時代就存在了;從空間來談,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兒歌;從載體來說,有口耳相傳,也有書面流通;從作品來源屬性來說,有流傳久遠的民間兒歌,也有現代人創作的兒歌。由於兒歌簡短易記,可以口頭創作,所以,我們可以這樣推估:古代人類開始發展語言,口頭創作的兒歌就已經存在了──存在世界每一個族群的文化當中。

然而,口頭創作的兒歌,在口耳相傳的過程容易產生變異,也容易隔代消失;文字創作的兒歌,以文字為載體,不受時空限制與人為干擾,比較容易保存。

隨著傳播媒體的發達,無論是紙本書籍,或是作家個人網站,創作兒歌的數量急速累積,能夠流傳為人熟知的優秀作品,猶如沙裡淘金,寥寥可數。主要原因是流傳範圍不大,會背誦的人不夠多;另一個原因是流傳時間不夠久,未能「傳宗接代」。台灣的創作兒歌施福珍的〈點仔膠〉和周伯陽的〈花園裡的洋娃娃〉,都傳唱超過半個世紀而不衰,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施福珍寫了四百多首兒歌,廣為流傳的不到十首,可見好的作品還必須受到幼兒喜愛,才會流傳久遠。

時代變遷迅速,人類日常生活的型態與內容,與上個世紀截然不同。幼兒出生之後,接觸科技聲光童年更為豐富多彩,兒歌的內容也必須與時俱進,所以傳統兒歌與現代生活無法接軋,將會逐漸失傳,而合乎時代步伐的創作兒歌,所佔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因此,為幼兒創作兒歌,不再只是文學工作的任務,幼兒教育工作者也責無旁貸。

兒歌雖然簡短,要創作好的兒歌並不容易,它的難度在於幼兒是否能接受。什麼樣的兒歌幼兒才會接受?兒歌像幼兒的食物,必須可口、美味,才能回味無窮。可口是指唸誦順口、好記;美味是聽別人唸誦時覺得順耳、順心,心情舒暢。換言之,可口美味就是節奏韻律清楚明快,情趣十足。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歌的特點   黃瑞田

刊登於202067日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81896

 

兒歌是人類出生之後最早接觸的文學作品,也是上天賜予人類新生幼兒的最佳禮物。對幼兒來說,兒歌是一把開啟人類語言學習大門的金鑰。祖先的文化傳承使人類的智慧超越其他動物。所以,讓幼兒常常聽、常常唸兒歌,不僅有助於語言能力的學習,也會增進智慧的發展。

西方兒童語言學界,把兒童早期語言的發展劃分為「單詞階段(The oneword or holophrastic stage )、雙詞句階段(The twoword stage)、電報句階段(Telegraphic speech stage)」,這三個階段是以口頭語言的長度來辨別。

依據幼兒學習語言的歷程,以及語言能力發展的快慢。幼兒在學會說話之前──通常是指未滿一歲的幼兒,語言發展到咿呀學語階段,聽到別人唱歌或透過音響器材播放的歌曲、音樂,會跟著旋律咿咿呀呀的跟唱,「這種咿呀聲音的節奏和音節的長度接近於成人的正常話語。」。

十個月至一歲半的幼兒,是「單詞階段」,根據統計,這一階段有意義的單詞,百分之六十有命名的功能,發展為名詞,例如爸爸、媽媽、貓、狗、汽車……,而這些單詞又以疊詞居多,會把「貓」、「狗」,說成「貓貓」、「狗狗」;另外有百分之二十的詞表示活動,會發展為動詞,例如吃飯、喝水……。

雙詞句階段為一歲半至兩歲,語言學家周國光、王葆華認為:「這一階段兒童將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兩個詞之間可以構成不同的語法與語義關係」,例如「爸爸車」(領有與被領有關係)、「狗覺覺」(施事與行為關係)、「抓貓」(行為與受事關係);兩個語詞的語法關係並不明確,構成的短語的語義有模糊的空間,這種「模糊」就是幼兒語言的特徵。

西方幼兒心理學家認為幼兒從兩歲開始,就由雙詞句、三詞句進入電報句階段。所謂電報句(telegraphie sentonee),是指「嬰兒約從一歲半至兩歲開始出現了雙詞或三詞組合在一起的語句。它在表達一個意思時,雖然比單詞句明確,但表現形式卻是斷續、簡略的,結構不完整,好像成人所發的電報式檔,故通稱為「電報句」。這個是兒童語言發展邁向正確語法、完整語句的階段,也是幼兒能利用多組語詞組合成長句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童謠概說 黃瑞田

202052122日刊登於《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75886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76296

 

兒歌,在許多兒童文學理論書籍中,稱為「歌謠」、「童謠」、「兒童詩歌」、「兒童歌謠」、「童謠」等等,眾說紛云。何三本在其著作《幼兒文學》一書中,將兒歌稱為「幼兒歌謠」,他說:「這裡為什麼不稱兒歌、童詩、童謠,而稱為歌謠呢?因為『歌謠』二字,不但包含了兒歌、童詩、童謠涵義,較為完整,而且又有古樸的味道。」。台灣省教育廳在1982年指令全省各縣市加強中小學「詩歌教學」,於是詩歌教學的內容、教學的方法就成為教學現場的老師們急於瞭解的課題,各縣市教育局因而紛紛舉辦「兒童詩歌示範教學觀摩會」,充實教師們的教學認知與技能,「兒童詩歌」教學就在台灣熱烈展開。到底「兒童詩歌」的內容有哪些?宋筱惠在《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著書中認為:「「兒童詩歌」包括『兒童歌謠』(包括兒歌、童謠)和『兒童詩』兩部分」。她又說:「現代一般人,總是將『兒童歌謠』、『兒歌』、『童謠』等名稱混淆使用,甚至選擇其中的一個名稱來代表。」她認為「兒歌」與「童謠」並不相同,她認同蔡尚志在《兒童歌謠與兒童詩研究》的看法:「『兒歌』是歌詠與兒童生活有關的歌謠,『童謠』則是保留了『民謠』中有關政治性題材以外的部分,純粹歌詠一般描述成人的生活、情感、福禍、成敗、規諫、觀念、意識、道德、見解等的歌謠。」

陳正治在〈漫談兒歌〉對於兒歌的看法,又與蔡尚志不同,他曾經對兒歌下

定義:「『兒童歌謠』取一、三字,簡稱『歌』;取二、四字,簡稱『童謠』。在古代,人們多採用『童謠』一詞;在現代,大部分等人改用『兒歌』。兒歌和童謠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是實質相同。」

   陳正治的看法和林武憲雷同,林武憲在〈兒歌在國外‧兒歌片論〉一文中說: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更生日報副刊《兒歌的分類》黃瑞田

刊登於2020513日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73283

   兒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由於地域不同、語言差異,呈現出內容豐富、形式自由活潑、結構靈活多樣的特點,無論是傳統的兒歌到現代的創作兒歌,兒歌的數量非常可觀,要如何分類?沒有統一的標準。不過,我們可以從兒歌的起源、年代、作者、內容、格式、句式、兒童年齡階段來分類。

第一是依照兒歌的起源分類。例如周作人在〈兒歌之研究〉說:「兒歌起源約有二端,或其歌詞為兒童所自造,或大人所作,而兒童歌之者。」,也就是說有的兒歌是兒童自己編造的,有的是大人創作給兒童念唱的。這一類與第三類部分相似,將在第三類補充說明。

第二是按照年代來分類,將兒歌分為古代童謠、傳統兒歌與現代兒歌。古代童謠是指從上古到清末,記載在古籍裡的童謠;傳統兒歌是清末民初到一九四九年,在中國與民間收集的兒歌;現代兒歌是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作家與台灣作家創作的兒歌。

第三是依照作者不同分類,將兒歌分為佚名作者的民間傳統兒歌與具名作者的現代創作兒歌。

佚名作者民間傳統兒歌廣為流傳語言比較質樸,也容易變異,例如四、五○年代就開始在台灣流傳的〈小姐小姐別生氣〉,載於19672月號的《台灣風物》,其中採集自永和地區的版本是:

小姐小姐別生氣/明天帶你去看戲/看什麼戲?/看你爸爸流鼻涕/剃,剃,剃光頭,/投,投,投大海,/海,海,海龍王,/王,王,王八蛋,/蛋,蛋,臭雞蛋。

到了1980年代,台中、高雄地區的版本有了變化: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富貴浮雲    黃瑞田
刊登於202055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70571

我走過長照中心一樓櫃台時,值班的護理師面無表情的叫住我,說:「黃先生,二樓的樓梯門改為感應門,請您過來領一個磁釦。」
她把櫃台上的簽收簿翻開,放上一支黑色原子筆,又說:「一個磁釦要押金兩百元,以後繳回時,可以退回兩百元。」
我掏出兩百元,在簽收簿上一邊簽名一邊問:「為什麼要裝感應門?」
「要防止富貴阿嬤跑出去。」護理師說:「電梯也要用磁釦才能打開。」
我簽完名,護理師遞給我一枚五十元硬幣大小的灰色磁釦,我捏在右手心,往二樓走。二樓的樓梯門的門鎖旁,果然裝了像計算機的數字感應面板,若是沒有磁釦,應該可以輸入密碼開門,不過護理師沒有告訴我密碼;已經來了三天的富貴阿嬤,依舊穿著粉藍碎花旗袍站在二樓玻璃門邊,等待有人來為她開門。她散亂的灰白蜷髮,與她寬鬆的旗袍穿著並不相襯,她的右手抓著紫藍色二十四吋行李箱的拉柄。
我用磁釦感應,門鎖「卡」的一聲開了,門內的富貴阿嬤立刻拉開玻璃門,想從我身邊擠出去,我一轉身擋住她,把門關上。
阿嬤像前兩天一樣,只要有人開門卻不讓她出去,就像小女孩嚎啕大哭,邊哭邊說:「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