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兒歌的特點   黃瑞田

刊登於202067日更生日報副刊

http://www.ksnews.com.tw/index.php/news/detail/1381896

 

兒歌是人類出生之後最早接觸的文學作品,也是上天賜予人類新生幼兒的最佳禮物。對幼兒來說,兒歌是一把開啟人類語言學習大門的金鑰。祖先的文化傳承使人類的智慧超越其他動物。所以,讓幼兒常常聽、常常唸兒歌,不僅有助於語言能力的學習,也會增進智慧的發展。

西方兒童語言學界,把兒童早期語言的發展劃分為「單詞階段(The oneword or holophrastic stage )、雙詞句階段(The twoword stage)、電報句階段(Telegraphic speech stage)」,這三個階段是以口頭語言的長度來辨別。

依據幼兒學習語言的歷程,以及語言能力發展的快慢。幼兒在學會說話之前──通常是指未滿一歲的幼兒,語言發展到咿呀學語階段,聽到別人唱歌或透過音響器材播放的歌曲、音樂,會跟著旋律咿咿呀呀的跟唱,「這種咿呀聲音的節奏和音節的長度接近於成人的正常話語。」。

十個月至一歲半的幼兒,是「單詞階段」,根據統計,這一階段有意義的單詞,百分之六十有命名的功能,發展為名詞,例如爸爸、媽媽、貓、狗、汽車……,而這些單詞又以疊詞居多,會把「貓」、「狗」,說成「貓貓」、「狗狗」;另外有百分之二十的詞表示活動,會發展為動詞,例如吃飯、喝水……。

雙詞句階段為一歲半至兩歲,語言學家周國光、王葆華認為:「這一階段兒童將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兩個詞之間可以構成不同的語法與語義關係」,例如「爸爸車」(領有與被領有關係)、「狗覺覺」(施事與行為關係)、「抓貓」(行為與受事關係);兩個語詞的語法關係並不明確,構成的短語的語義有模糊的空間,這種「模糊」就是幼兒語言的特徵。

西方幼兒心理學家認為幼兒從兩歲開始,就由雙詞句、三詞句進入電報句階段。所謂電報句(telegraphie sentonee),是指「嬰兒約從一歲半至兩歲開始出現了雙詞或三詞組合在一起的語句。它在表達一個意思時,雖然比單詞句明確,但表現形式卻是斷續、簡略的,結構不完整,好像成人所發的電報式檔,故通稱為「電報句」。這個是兒童語言發展邁向正確語法、完整語句的階段,也是幼兒能利用多組語詞組合成長句子,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

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並不相等,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幼兒聽得懂的,並不一定能說清楚,換言之,幼兒能應用的語彙數量,只有他所能理解的三分之一。所以,學習簡短淺顯的兒歌,對幼兒來說,並非難事。

兒歌伴隨幼兒成長與幼兒語言的發展,能讓幼兒易於接受,主要是因為它有下列的特點:

一、     單純具體的內容。

幼兒主要是以聽覺來欣賞兒歌,藉著唸唱兒歌來學習說話,內容必須單純、

具體,並且與日常生活有關。如果敘述事情,只寫一件;如果描寫物品,也儘量只寫一種;讓描寫的事物單純化、具體化,例如筆者的創作兒歌〈看醫生〉:

 

       〈看醫生〉   黃瑞田

小寶寶,

重感冒,

看醫生,

拿了藥,

寶寶的感冒,

明天就會好。

 

這首兒歌,只寫一件事──看醫生,對大部分幼兒而言,看醫生是一個不好的經驗,卻又不能避免;看完醫生拿了藥,如果口服藥沒有調配成甜味,服藥是一件苦事;這首〈看醫生〉淡化了服藥的過程,直接寫出了健康的希望:「寶寶的感冒,明天就會好。」整首兒歌的主題在感冒、看醫生,十分單純、具體。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家庭會養寵物,有的養貓,有的養狗,有的養兔子,有的養小白鼠,有的養鸚鵡,甚至連蟒蛇也有人養。這些寵物如何跟豢養的主人互動,寫成兒歌,一定十分有趣,例如北京的傳統兒歌〈小黃狗〉:

〈小黃狗〉(傳統兒歌)

小黃狗,汪汪叫,

嚇了妹妹一大跳,

妹妹轉身回來看,

原來哥哥學狗叫。

 

這首兒歌的題目是「小黃狗」,第一句也以「小黃狗汪汪叫」來破題,寫出狗叫聲「嚇了妹妹一大跳」,接下來以「妹妹轉身回來看」做為轉折,帶出「原來哥哥學狗叫」的趣味。學狗叫,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趣事,這一首兒歌,內容單純,又令人身歷其境,合乎兒歌內容單純具體的特點。

二、     淺顯易懂的文字。

幼兒剛剛在學習語言,能夠掌握、運用的詞彙不多,生活經驗也很少,缺乏

語詞與事物之間的連繫與理解的能力。所以兒歌所描述的事物以及所要傳達的內容都必須很淺顯、單純,貼近幼兒的生活,讓幼兒一聽就懂,很快領悟其中的意義與樂趣。例如以下這首創作兒歌,很容易朗朗上口:

〈喝光光〉黃瑞田

喝光光,

喝光光,

   豆漿喝光光。

 

吃光光,

吃光光,

   饅頭吃光光。

 

這首兒歌總共二十二個字,前後也只用了七個單字,就編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兒歌,合乎兒歌文字淺顯易懂的特點。幼兒在吃早餐的時候,大人一邊唸,幼兒一邊喝豆漿、吃饅頭,幼兒感到有趣,很容易就把豆漿喝光、饅頭吃完。這首兒歌也可以將豆漿、饅頭替換成牛奶、白飯……等等其他食物。

三、具體可感的形象。

幼兒都是透過直觀、形象對於週遭環境的認識或描述,所以兒歌寫作必須「繪聲繪影」,具體的描繪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並且常用誇張、比喻、擬人、摹聲等修辭手法,引起幼兒的興趣,也感動幼兒的心靈,如果能以幼兒為主體,更能讓幼兒進入生活情境,例如每天必做的洗澡這件事,可以編成兒歌,讓幼兒認識自己身體的部位。下面這一首台語兒歌,寫出了洗澡的細節與趣味:

  

         〈洗身軀〉 (台語兒歌)

洗身軀,洗頭鬃,

頭鬃洗了洗耳孔,

洗面洗手洗胸坎,

洗跤腿甲指頭縫,

規身軀洗甲香香香,

身軀洗了足輕鬆。

 

這首台語兒歌〈洗身軀〉,最引人注意的是洗澡的順序,從頭鬃()、耳孔()、面()、、手、胸坎(軀幹)、跤腿(腳腿)、指頭縫(腳指縫),除了可以唸唱之外,還能邊洗邊教導幼兒認識身體部位。

另外,我們常常聽到幼兒在唱「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這首從國外翻譯過來的〈小星星〉,幾乎每個幼兒都能朗朗上口。中國也有許多以星星為題材的傳統兒歌,趣味性不輸歐美國家的〈小星星〉,例如〈星〉:

〈星〉 (傳統兒歌)

小星星,亮晶晶,

好像貓兒眨眼睛。

東一個,西一個,

東西南北數不清。

 

這首〈星〉與歐美的〈小星星〉,都把星星比喻為「眼睛」,只是〈星〉比喻得更貼近、更明確、更具體──好像貓兒眨眼睛。再如傳統謎語兒歌〈雨〉:

〈雨〉 (傳統謎語兒歌)

千條線,

萬條線,

       掉在河裡看不見。

 

下雨的時候,許多雨點從眼前灑落,由於視覺暫留的作用,就好像「千條線,萬條線」,而這些「線」,掉進河裡就不見了。這首謎語兒歌只有三行,卻把下雨的形象描繪得具體又生動。

 

 

四、簡短易記的內容。

幼兒不識字,會使用的口頭詞彙有限,學習兒歌全靠聽誦死記,所以「簡短易記」就成為兒歌的特點,尤其給年紀越小的幼兒聽誦的兒歌,更須要具體、簡短、易記。又如許多小朋友喜愛的〈大頭〉:

 

   〈大頭〉 (傳統兒歌)

大頭大頭,

下雨不愁,

你有雨傘,

我有大頭。

 

這首兒歌四句十六個字,前兩句似乎在嘲弄人,後兩句突然轉折,變成了自嘲。「大頭」重複了三次,最後說的是自己,內容簡短易記,是典型的兒歌。

與〈大頭〉類似的傳統兒歌〈小蝌蚪〉,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蝌蚪〉 (傳統兒歌)

小蝌蚪,

水裡遊,

細細的尾巴,

大大的頭。

 

〈小蝌蚪〉四句十五字,把人的眼光帶入水裡觀察小蝌蚪在「水裡遊」,讓整個情境動起來,看到了「細細」的尾巴,以及「大大」的頭,就兒歌的趣味性來說,〈小蝌蚪〉雖然略遜〈大頭〉;若從生動度來看,〈小蝌蚪〉遠高於〈大頭〉;若從內容來看,這兩首兒歌都生動、具體、有趣,簡短易記。

 

五、自然和諧的音韻。

兒歌必須可以朗誦,也可以吟唱,才能讓不識字的幼兒口耳相傳,這也是兒歌的特點。由於幼兒不識字,而以有許多兒歌只要能唱誦,就不在乎內容及所要表達的意義。例如安徽兒歌〈城門幾丈高〉:

 

城門城門幾丈高,

三十六丈高。

騎白馬,

帶把刀,

     走進城門滑一跤。

 

這首兒歌被輾轉傳唱到台灣之後,被誤唸成

城門城門雞蛋糕,

三十六把刀。

騎白馬,

帶把刀,

走進城門滑一跤。

 

我曾經問過國小學生: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是什麼意思?」大部分小朋友們都搖頭,突然有位學生說:「雞蛋糕像城門那麼大,要準備三十六把刀給三十六個人來幫忙切……。」這個想法很有創意,不過,對許多已經成年的人來說,「城門城門雞蛋糕」,是小時候每個人都會唸得順口的兒歌,根本不在意它的涵意。所以,兒歌本身音韻自然和諧,唸起來就會順口;對幼兒來說,兒歌押韻、唸起來順口溜舌就會趣味盎然,至於兒歌字句的涵意,就不會有人在乎了。如同張美妮、巢揚所說:「有些兒歌甚至在內容上沒有多大意義,但其和諧的韻律、鏗鏘的音響都從聽覺上給幼兒以愉悅。因而兒歌的語言不僅要求淺近、口語化,而且須有較嚴格的韻律、明朗的節奏。」

這種音韻自然和諧而字句、內容不一定有意義的的兒歌並不多見,大部分的兒歌除了順口之外,它的趣味來自內容。例如台語兒歌〈大頭阿弄槍子〉:

  

〈大頭阿弄槍子〉 (台語兒歌)

一、一、一二一,

大頭阿弄槍子,

弄著大阿桃的嘴齒,

弄一下落三齒,

吃芭樂,放槍子,

吃柚子,放蝦米,

吃番麥,放嘴齒,

吃龍眼,放木耳,

吃番薯,放臭屁,

一、一、一二一。

 

上面這首六○、七○年代幼兒上唱遊課行進間的台語兒歌,經過時間的遞嬗、空間的變遷,歌詞內容會有增減,例如柚子、龍眼都是後來增加的。

兒歌在傳誦過程中,都會被修改,通常是會改得更為淺顯、易懂、有趣,使全首音韻更和諧,唸起來更順口,聽起來更加順耳。再來看下面這首創作兒歌〈唱歌〉:

 

〈唱歌〉   黃瑞田

ㄉㄨㄛ ㄖㄨㄟ   ㄇㄧ

ㄇㄧ   ㄖㄨㄟ   ㄉㄨㄛ

大家唱得笑呵呵

 

我唱 ㄉㄨㄛ ㄖㄨㄟ   ㄇㄧ

你唱 ㄙㄨㄛ ㄌㄚ ㄒㄧ

大家唱得笑嘻嘻

 

小朋友喜歡唱歌,通常都是「仿唱」,所以成人都會先「範唱」,至於曲譜,就暫時擺一邊。我們可以聽到小朋友會隨口說「ㄉㄨㄛ ㄖㄨㄟ   ㄇㄧ」,不管音高是否準確,至少他知道「ㄉㄨㄛ ㄖㄨㄟ   ㄇㄧ」是在唱歌。這首〈唱歌〉雖然有換韻,但是「笑呵呵」和「笑嘻嘻」的情緒是相同的、延續的,音韻也是自然、和諧的。

六、歌戲表演的結合。

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主要活動是「遊戲」,兒歌通常能夠一邊表演,一邊唱誦,或是一邊斿戲一邊唱誦,這樣能夠增強他們遊戲時的興趣,幼兒也可以透過遊戲來加強肢體動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及人際關係,更能認識、學習、瞭解、熟悉自身或週圍的事物,例如下面這首頭、肩膀、膝腳趾〉:

〈頭、肩膀、.膝腳趾〉
頭兒肩膀膝腳趾,

膝腳趾,膝腳趾,
頭兒肩膀膝腳趾,

眼耳鼻和口。

頭兒肩膀膝腳趾,

膝腳趾,膝腳趾,
頭兒肩膀,膝腳趾,

眼耳鼻和口

 

這首〈頭、肩膀、膝腳趾〉的旋律與〈倫敦鐵橋垮下來〉類似,有英文版。二○一二年十月某一天,我載剛滿三歲的小孫女秦秦回她外公家,她在車上唱日文版的頭、肩膀、膝腳趾〉,讓我十分訝異,原來是托兒所日文老師教的,才知道這首兒歌已經「國際化」。另外,「猜拳歌」也是幼兒一邊唱歌一邊遊戲的兒歌:

猜拳歌
好朋友我們行個禮
握握手呀來猜拳
石頭布呀看誰贏
輸了就要跟我走

    

   「猜拳歌」最初是以兩人為一組,雙手插腰唱「猜拳歌」,唱完歌曲之後後互相猜拳,輸的人站在贏的人後面,把手搭在贏的人的肩上。贏的人當火車頭,帶著輸的人再和其他組贏的人猜拳,輸的那一組全組接在贏的那組後面;如此反覆猜拳,直至全體成員排成一列,最前頭的贏者就是猜拳王。在玩「猜拳歌」遊戲時,必須要求小朋友務必在整首歌唱完以後才可猜拳,以免秩序混亂。

   兒歌在幼兒園裡,大都以歌戲表演的方式呈現,讓幼兒邊唱邊玩,充滿歡樂氣氛,其他如〈醜小鴨〉、〈花園裡的洋娃娃〉、〈蝴蝶〉等等都是幼兒耳熟能詳的歌戲兒歌,幼兒照顧者可以多加應用。

 /tmp/phpbnv9ZF/tmp/phpDSfUTm/tmp/phpA5OII7/tmp/php8Y6PR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