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靜靜的山林》 黃瑞田
本文發表於1981年1月1日《民眾日報》副刊
書名:《靜靜的山林》
作者:蔡文章
出版:林白出版社
初版:民國66年2月1日
散文是詩和小說的橋樑,詩和小說是散文的兩岸。什麼是「散文」呢?
廣義的說:凡是不用對仗、押韻而寫成的文章,都是散文,所以小說、戲曲、學術專論,甚至連法律條文都是散文;小說是一種敘述(並非敘事)文體,戲曲也是,學術專論更不例外。
探訪《靜靜的山林》 黃瑞田
本文發表於1981年1月1日《民眾日報》副刊
書名:《靜靜的山林》
作者:蔡文章
出版:林白出版社
初版:民國66年2月1日
散文是詩和小說的橋樑,詩和小說是散文的兩岸。什麼是「散文」呢?
廣義的說:凡是不用對仗、押韻而寫成的文章,都是散文,所以小說、戲曲、學術專論,甚至連法律條文都是散文;小說是一種敘述(並非敘事)文體,戲曲也是,學術專論更不例外。
評介《書與你》 黃瑞田
本文發表於民國62年12月5日出版的《新文藝》月刊213期
書名:《書與你》 ( Books and you )
作者:毛姆 ( W. S. Maugharn, 1974—1965)
翻譯:方瑜
出版:志文出版社印行
民國62年9月初版
我看蔣玉嬋的《採風樓頭》黃瑞田
本文刊登於民國64年4月2日台灣時報副刊
書名:採風樓頭
作者:蔣玉嬋
出版者:勝夫書局
民國64年4月出版
散文是最大衆化的文體,喜歡的人多,從事創作的人也不少。寫一篇通順的散文很容易,但是,要寫得好就不簡單了。
一篇好的散文,必須具備下列缺一不可的三大要素:一是活鮮鮮的語言,一是眞眞實實的情感,一是美化的意象。
莊正賢著《姓名大師換你做》代序 黃瑞田
受囑託寫序,有「非我領域」的困擾,例如這篇代序,容易使人以為我也精通命理,我不是,因為我不懂怎麼排命盤,也看不懂堪輿羅庚。
〈莊正賢著:《姓名大師換你做》〉代序黃瑞田
我接觸姓名學,是在民國六十五年初,當時,是為了要親自為孩子取個好名字。那時候我深信人的一生,必定「名實相副」,所以有好的名字,就會有萬事如意的一生。這個信念始於民國六十年左右,「帽子歌后」鳳飛飛取藝名的傳聞。
鳳飛飛本名林秋鸞,民國五十年代中期以本名步入歌壇,一直無法出人頭地,就去請教一位頗有名氣的命理大師,這位大師認為問題出在「林秋鸞」三個字給人蕭瑟悲悽的意象。試想:在秋天,孤鸞站在落了葉的枝椏上,拉長聲音鳴叫,是何等的悽惻悲涼!牠的命運, 必然多舛。於是,大師為她取藝名「鳳飛飛」,象徵這隻孤鸞能够「飛上枝頭變鳳凰」。「飛飛」是形容「鳳凰比翼雙飛」,而「鳳」字拆開來看,是戴了后冠的鳥,因此,大師指點鳳飛飛日後在舞台上表演,一定要戴帽子。不到兩年工夫,鳳飛飛就在歌壇大紅大紫,獲得「帽子歌后」的美名。此後,許多在演藝界快要混不下去的藝人,紛紛請名師改名。
自古以來,人一出生,就必須「命名」,以有別於他人。從「命名」兩字來看,命運與名字是分不開的。荀子在《正名篇》說:「…..…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 (擬)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這段話引用到姓名學來說,是指名字與命運有密切關連,期望一個人有好的運勢,就必須要有好的名字來相匹配。
孔子《論語 · 子路篇》中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句話雖然是指從政的人必須先確立名分關係,而後才能上下各司其職,各舉其事。但若就姓名學來說,一個人的名字取得不好,不僅别人叫得不順口,也會影響這個人一生的事業。
讀《兒童故事寫作研究》這本書 黄瑞田
(原載民國81年5月31日國語日報兒童文學周刊)
自從一九三二年陳伯吹出版「兒童故事研究」一書以來,已經整整六十個年頭,在台灣有關「兒童故事」的專著,却不超過五本;有心致力「兒童故事」研究的人,莫不以資料難找為苦。執教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的蔡尚志老師,自民國六十九年教授「兒童文學」課程以來,深感於國內「兒童故事」創作者, 缺乏「兒童故事」寫作規律的訓練,寫出來的作品,教訓性既強,又缺乏趣味性,追根究柢,在於創作者不能「寓『兒童性』於『文學性』中」(見「自序」第一頁 ) 為了提升國內「兒童故事」創作的水準,蔡尚志老師以一年多的時間,參閱許多中外有關兒童故作的文獻,完成了二十萬字「兒童故事寫作研究」這本專書。今後,有志於兒童文學創作的初學者,又多了一本完備的入門書,從事兒童文學學術研究的專家們,也可以從「兒童故事寫作研究」這本書,獲得更多不同的研究門徑。
「兒童故事寫作研究」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分述兒童故事的寫作理念。特性、分類:第二章題材的擷煉,探討題材的來源、揀擇原則、提煉方法 ;第三章闡述主題的呈現,析論主題的功用,產生與完成,呈現的方法;第四章说明情節的涵義、組成,以及安持情節的要訣;第五章討論典型人物的塑創;第六章申論「淺語的敍述」;第七章結語,強調作家應從現實生活中擷取題材,並且要熟悉文學理論,把握寫作技巧。
仔細研讀「兒童故事寫作研究」這本書,下列四個特點,值得一提:
一,以廣義的觀點,看待「兒童故事」。蔡尚志老師將「兒童故事」分為八類:生活故事、歷史故事、科學故事、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神仙故事、寓言故事,以及童話故事。蔡尚志老師特別強調,「所謂的『童話』基本上仍然依附在一個故事的形式裡,只是技巧和精神超越了以前的各式『兒童故事』而已,以『童話』為簡稱,當然可以,但若以此巧立門類,恐怕會徒生以詞害義的困擾。」因此,作者以較多的篇幅,來印證「童話」其實是「兒童故事」的一類。
二,汲取國內外的文學創作規律,豐富了「兒童故事」寫作的理論與技巧, 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李喬著作的「小说入門」,在「難纏的『人物』」一節裡說:「人物是作者『塑創』的。『塑』是塑造,就是拿社會上既有的材料來造形,『創』是指所造形的人物,還有創作的創意。」蔡尚志老師將「塑創」一詞引入,並成為一章( 第五章 )來討論,同樣的情況,林良先生「淺語的藝術」中「淺語」的觀念,也被蔡尚志老師擷取,另立第六章淺語的敘述, 予以深入闡釋;其他如佛斯特的「小說面面觀」、丁樹南翻譯的「人物刻劃基本論」、寺村輝夫的「怎樣寫兒童故事」 ·等等國外著作,也滋養了「兒童故事寫作研究」這本書。
三、充滿開創兒童故事新風貌的使命感。「兒童故事」創作,是國內兒童文學各類文體創作中最弱的一個環結,因此,蔡尚志老師對兒童文學創作者有兩點呼籲: 第一, 必需創作展現現代化生活面貌的兒童故事,或者退而求其次,將傳統的題材汰蕪取菁,推陳出新。第二,能夠創作台灣人性格的兒童故事,在作品中表現強烈的台灣氣派、鮮明的地方色彩,濃厚的民間風味,以落實兒童故事的本土化。
四,在理論印證方面,並不忽略國人的作品實例。理論必須以上實例來印證, 讀者才容易心領神會,在「兒童故事寫作研究」這本書的第二章,蔡尚志老師剖析「醜小鴨」來印證「題材的擷煉」;「賣火柴的女孩」、「小拖把」、「砲彈小黑」等世界名作,都是印證理論最好的實例;蔡尚志老師兼顧了國人的好作品,例如黃海的科幻故事「會說話的狗」、林良先生在「懷念」一書中的「狗自述」……, 更能肯定國人也有極為優秀的作品,值得大家借鏡。
澄清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的爭論
──與國際接軌的是「漢字」為主,「拼音」為輔 黃瑞田
自從教育部確定要採行通用拼音之後,支持與反對的聲浪,又成為另一波統獨對決,各說各話,口水戰與筆戰搞得大家是非難分,尤其是反對通用拼音的人士,更以「通用拼音不能與國際接軌」為訴求,認為台灣若採用通用拼音,就會與國際「脫軌」。可是,這些日子以來,我發現主張漢語拼音的人,對漢語拼音卻是一知半解。
台灣語言政策演變之研究─以1895年至2001年為例 ◎黃瑞田
( 2002年1月31日~ 2月1 日原載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
一、 前言
自從 二○○○年五月二十日 政黨輪替以來,民達黨的教育政策一直像鐘擺一般,左右搖擺不定,尤其將近一年來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爭議未決的語言政策,更可以看出民進黨執政團隊決策機制反覆無常的困境,不禁令人為台灣教育改革的前景感到憂心。
語言政策對一個重視鄉土文化教育的國家,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它關係到文化命脈的維繫與消亡;如果語言政策的決策不當,鄉土語言教育的推展將會困難重重,為了印證這個論點,我們把時間倒退五十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世界版圖有了全面性的變化,在瓦解與重組的過程中,民族自治、民族獨立的運動,此起彼落。作為民族、種族象徵的「語言」,就成為自治與獨立的指標。單一民族、單一語言獨立的國家,在語言政策上較無問題;若是由多民族、多語言組成的新興國家,就面臨了選擇國家通用語言的問題,例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另外,有因為語言問題而要脫離獨立的情形: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堅持使用法語,而想要和使用英語的加拿大其他地區,劃清界限,獨立建國。因此,語言問題關係到民族的團結、國家的安定。所以,語言政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重要政策。語言學家邢福義進一步的認為:「語言政策既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能是破壞性的。建設性的語言政策以促進國家政治社會的穩定和諧,擴大語言在社會交際中的作用為目標。……但有時是決策者有另外的打算,或是總政策取向的關係,或者決策者們對文化背景的掌握不夠全面,而制定出破壞性的語言政策。」〔參閱邢福義:《文化語言學》,頁37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