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七佳石板屋懷舊


          ──重回1999816日 老七佳現場


             


              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日前將屏東排灣族的老七佳部落,列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使得這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排灣族舊部落,開始受到國人的矚目。


             


      老七佳部落是七佳舊社,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境內,七佳是「七卡當」部落的譯音,海拔約570公尺 ,七佳村民因風災歷經3次遷村,於西元1963年遷村到已遷到力里山下,仍沿用部落舊名「七佳村」,所以原先的七佳舊社,就被稱為「舊七佳」或「老七佳」。


               


                    老七佳部落入口處,有一塊廣大的平台地,是日據時期的力里小學七佳分校的遺址。越過校園遺址,就可看見古樸的石板屋群,部落的石板屋因為遷村之後沒有人居住,逐漸荒廢。


             


               我於1999年與一群朋友,在屏東教育大學陳枝烈教授的帶領下,前往舊七佳知性之旅。陳枝烈教授的太太是排灣族,因此他對排灣族的風俗民情有深入的研究。不過,我們預定由七佳吊橋步行,由越嶺古道前往老七佳。


            


            越嶺山路有叉路,擔心走錯,於是請力里國小的鄭登民老師當嚮導。鄭老師的排灣族名「拉那浪」,他在吊橋旁的山上台地開了一家「雙溪休閒農場」。(上圖力里溪左下方山上的建築就是鄭老師的雙溪休閒農場,下方中間跨越力里溪的是七佳吊橋)



            


             鄭老師的休閒農場取名「雙溪」,是因為從農場俯瞰,可以看到七佳溪與力里溪匯合。站在匯流點的山頂,可以聽到大自然的立體身歷聲──右耳聽力里溪的流水聲,左耳聽七佳溪的流水聲。



            


       走過七佳吊橋,就開始走百年登山古道。這條古道是老七佳排灣住民與外界聯絡的道路,自從排灣住民在老七佳落腳之後,就開闢了,可能已有數百年歷史。鄭老師手拿登山手杖走在前頭。他說,這條古道少有人跡,有很多毒蛇。他邊走邊打草驚蛇。果然在路上遇到了五、六條毒蛇。



            


                     一行人在古道上坡、下坡走了一個半小時,雖然有濃密的樹蔭,大家仍然滿身大汗;終於走到了可以通行小貨車的林道。林道沒有樹蔭,又是近午時分,火熱的太陽當頭燒烤,大家熱得受不了。幸好,距離老七佳已不遠。             

             


      一行人抵達老七佳石板屋群,看不到半個人影,聽不到雞鳴狗吠,只見每一座石板屋都關門閂戶,沒有風,一片死寂,時間似乎定格了。不過,美麗的花,還是按照季節綻放。


      


      石板屋,顧名思義,牆壁用石板堆疊,石板與石板之間,並沒有用泥土或水泥砌合,屋頂也是用石板鋪設。屋旁的柚子,沒入照顧,也長得豐碩。



             


      這間石板屋的屋頂,石板已經滑動,只好用廢輪胎止滑。不過,也可以看出屋頂在鋪設石板之前,先釘木板,再加釘止滑木條(紅圈處)


 



             


屋頂覆蓋的石片,由下往上,越來越小片,怕被強風吹走,就用樹幹和石頭鎮壓屋頂。石頭是白色的,遠遠看去,有點像骷髏頭。據說百年前排灣人有獵人頭的習俗,他們把獵來的人頭放在屋頂,嚇退入侵的外人。後來不獵人頭了,就用白色石頭代替骷髏頭。


 



              


 



             


 



             


 



             


 




              


 



              


 



             


       屋頂石板的排列,由屋簷到屋脊是由大塊逐漸變小,這樣的設計據說是七佳先民得到一條百步蛇指示,依照牠身上的鱗片排列方式堆疊石板屋頂,就不會漏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瑞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3) 人氣()